数据显示,有157例样本呈现高表达(157/243,64 4%),86例样本呈现低表达(86/243,35 6%)。应用Fishe

数据显示,有157例样本呈现高表达(157/243,64.4%),86例样本呈现低表达(86/243,35.6%)。应用Fisher’s精确检验方法分析SERPINE2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SERPINE2mRNA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18)以及UICSKI-606浓度C分期(P=0.001)显著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Lauren分型无显著相关(表1)。 3.SERPINE2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胃癌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SERPINE2mRNA表达水平升高的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确认细节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SERPINE2mRNA表达降低的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SERPINE2对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和浸润的影响:应用侵袭小室实验检测SERPINE2转染后对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在肿瘤迁移与Rapamycin IC50侵袭实验中,我们发现SERPINE2转染组的肿瘤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肿瘤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8,0.008)。此外,我们还应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测定SERPINE2转染后是否对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有影响,实验结果显示SERPINE2转染后的胃癌细胞SGC7901的集落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集落形成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因此,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掌握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选择性抗癌药物已成为医学

因此,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掌握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选择性抗癌药物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大任务。肿瘤是一类渐进性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异常的疾病,而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均是由CDK/cyclin失调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因此,对CDKs的研究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而针对这一靶点的设计合成并寻找高抑制活性Selleck Dolutegravir和选择特异性的小分子CDK抑制剂越来越受到药物化学研究者的关注 本论文以已经入临床II期研究的第一个选择性的、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的CDKs抑制剂R-roscovitine为先导物,同时结合NU2058的结构,根据CDK2蛋白与配体的结构解析结果,分析其构效关系,在保留R-roscovitine和NU2058与CDK2结合位点形成Birinapant氢键的基础上,增加与CDK2的ATP结合口袋的结合位点,共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共计26个嘌呤类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都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电喷雾质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进行了结构确证,经文献检索工具证实,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型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 目标化合物对体外CDK1/cyclin B抑制活性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W7selleck产品、 Q1、 Q3、 Q4、 Q8、 D1在10μM浓度水平的抑制活性优于先导物Roscovitine,同时化合物W5、W9、Q6、D7和D8在10μM浓度水平上与Roscovitine的抑制活性比较接近。通过MTT法对HCT116、 MDA-MB231和PC-3的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到的三个系列的大部分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R-roscovitine,且对HCT116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ErbB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参与细胞生长,增殖,粘附和分化等重要生命过程的调控。有文献报道,抑制H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ErbB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参与细胞生长,增殖,粘附和分化等重要生命过程的调控。有文献报道,抑制HER2的信号通路对白血病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TAK165 (Mubritinib)是一种HER2的特异抑制剂,其应用于肿瘤的治疗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有文献报道,TAK165可以通过介导细胞凋亡,进而针对包括AML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发挥抗肿selleck HPLC控制瘤作用。但是,关于TAK165调控ATRA介导的AML细胞分化目前尚没有文献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实验研究HER2抑制剂TAK165 (Mubritinib)与ATRA联合应用,诱导AML细胞的分化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选用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NB4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TAK165对于AML细胞的增殖以及周期分布的影GDC-0449研究购买响,并检测TAK165与ATRA合用对于AML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采用台盼蓝拒染法结合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描绘细胞生长曲线和存活率曲线;细胞经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分化相关蛋白(c-Myc、p21、p27、半抑制浓度C/EBPβ、PU.1)的表达;细胞经CD11b-PE抗体孵育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llb的表达;应用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法检测细胞分化能力;应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分化相关因子(PU.1, C/EBPB、C/EBPE)的mRNA表达水平;选用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NB4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TAK165和ATRA诱导AML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qs

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qsferase, 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共同调控的。其中组蛋白去乙酰化反应由HDAC催化,该酶主要包括Zn2+依赖许多性的和NAD+依赖性的两种类型。其中Zn2+依赖性的HDAC在许多癌症类型中表达异常,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HDAC的小分子抑制剂能够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分化、生长抑制和血管生成抑制。目前vorinostat(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Adriamycin小鼠, SAHA)和romidepsin已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CTCL),并有多种HDAC抑制剂在临床试验阶段对血液瘤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HDAC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研究领域。 根据HDAC2与什么SAHA的共晶结合方式,HDAC抑制剂包含Zn2+螯合基团(ZBG)、连接区域(Linker)和酶表面识别区域(Cap)等三个部分。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噻二唑类HDAC抑制剂,其中化合物6m具有与SAHA相当的抑酶活性。初步生物活性研究发现6m对10种肿瘤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也与SAHA相当,还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迁移并产生细胞周期抑制。

尽管如此,对于治疗骨肉瘤新药的研发却少之又少,而且,对于肺转移和复发的患者,其预后更差,至今尚无有效可行的方案。因此,研发高效低毒

尽管如此,对于治疗骨肉瘤新药的研发却少之又少,而且,对于肺转移和复发的患者,其预后更差,至今尚无有效可行的方案。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骨肉瘤药物或化疗增敏药物,可作为目前骨肉瘤治疗中的一大方向。 伏立诺他(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是第一个于2006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Galunisertib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类药物,它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调控而发挥作用。 顺铂(cisplatin, CDDP),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损伤肿瘤细胞膜的结构,而发挥着较强的抗癌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它也是治疗骨肉瘤的一线化疗药物。 鉴于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的困难和应用增敏药物的启示,以及两类药物的作用原理,我们设计了联合用药的相关课题,本课题将通过以下三部分来探讨:SAHA与CDDP联合作用后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体内抑瘤效果;以及二者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这对进一步揭示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骨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本实验研究主要分:一、通过实验得出不同细胞时间株对SAHA与CDDP作用后在有效联合指数(CI)下的作用浓度,在此浓度前提下观察药物联合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周期阻滞以及凋亡与自噬;二、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骨肉瘤的异位移植动物模型,并将SAHA与CDDP联合应用于裸鼠,观察对骨肉瘤的抑瘤效果;三、着重探讨二者联合作用后可能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SAHA显著增加了CDDP对骨肉瘤细胞抑制的敏感性,因此,在减少CDDP应用剂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毒副作用。

临床疗效的巨大的差异与先天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有关。肿瘤基因组变异是主要原因,而宿主的药物基因组学、肿瘤微环境也参与药物敏感性的调节。

临床疗效的巨大的差异与先天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有关。肿瘤基因组变异是主要原因,而宿主的药物基因组学、肿瘤微环境也参与药物敏感性的调节。深入理解上述机制有助于癌症个体化医学和新的激酶抑制剂开发。
化学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部分化学药物的重复使用会最终导致其药效的下降甚至失活,主要原因是靶蛋白对药物产生了抗性或耐受性。耐药性经常由靶蛋白的次级突变所引起,其宏观现象通常表现Selleck Roxadustat为抑制剂与突变靶标结合能力下降。如何正确理解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进而为抗耐药性药物的发现和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已成为当今药物研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得到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而获悉配体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模式。但是当有众多药物和众多耐药突变蛋白时,我们很难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突变体复合物的所有晶体结构。随着理论方法的发展和计可能算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分子模拟技术已成为耐药性机制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本论文拟从自由能计算的角度揭示药物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并对由“获得功能性”(gain of function)和“丧失功能性”(loss of function)突变引起的遗传病的治疗提出化学药物的治疗策略。由于目前自由能计算的方法众多,精度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体系特异性,因此在selleck耐药性机制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对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点式自由能计算方法(MM/PB(GB)SA)做了整体的精度评估,并提出提高预测精度的计算策略。随后,我们提出基于分子对接和MM/PB(GB)SA重打分的计算策略,计算结果表明,MM/GBSA重打分可有效提高传统分子对接的预测精度,此策略适用于没有晶体结构体系的耐药性分析。我们将MM/GBSA方法用于两个体系(crizotinib-ALK和crizotinib-ROS1)的耐药性机制研究。

表达INPP4B联合PARP抑制剂AG014699显示INPP4B可以降低由PARP抑制剂AG014699引起的MDA-MB-23

表达INPP4B联合PARP抑制剂AG014699显示INPP4B可以降低由PARP抑制剂AG014699引起的MDA-MB-231细胞高p-Akt水平。 4. INPP4B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CCK-8结果显示:转病毒后表达INPP4B的MDA-MB-231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目的获悉更多基因组早晚期凋亡细胞比例之和分别为2.85%、5.48%;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2.86%、74.54%,]NPP4B重新表达不能明显促进凋亡但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 5.PARP抑制剂AG014699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CCK-8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AG014699能抑制MDA-时间MB-231细胞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ARP抑制剂AG014699在0.1、1、10、20、40gM浓度下作用24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67%、79.35%、73.07%、38.11%、29.45%;PARP抑制剂AG014699能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ARP抑制剂AG01通常4699在10μM浓度下作用24、36、54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62%、72.51%、40.3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AG014699能促进凋亡,将细胞阻滞于G2/M期。PARP抑制剂AG014699在1、20、40gM浓度下作用24h,早晚期凋亡比例之和分别为9.98%、53.10%、62.38%,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0.37%、69.82%、82.93%。

有胆囊炎、阑尾炎等手术史的7例,占11 67%,有糖尿病史的8例,占13 3%。有胰腺炎病史的3例,占5%。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及

有胆囊炎、阑尾炎等手术史的7例,占11.67%,有糖尿病史的8例,占13.3%。有胰腺炎病史的3例,占5%。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症状包括:腹痛,最常见,占83%,其次为消瘦(63%)、食欲不振(53%)、乏力(38%)、腹胀(32%)、黄疸(25%)、背痛(23%)、恶心呕吐(18%)、血糖升高(18%)、陶土便(8%)、腹部包块(7%)、瘙痒(5%)和发热Sotrastaurin 花费(3%)。其中胰头癌患者无痛性黄疸占25%。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GGT、ALP等升高)有17例,占28.3%。贫血患者有11例,占18.3%。肿瘤标记物检查:60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51例有CA1 99升高,且升高至少2倍以上,31例患者有CA125升高,26例有CEA升高。阳性率CA199 91.1%而且>CA12572.1%>CEA 44.8%。影像学检查:6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中19例符合胰腺癌诊断,阳性率为59.4%。有44例行CT平扫或增强CT检查,40例符合胰腺癌诊断,阳性率达90.9%。有31例行MRI检查,30例确诊,阳性率达96.77%。预后分析:发病至就诊的时间、消瘦、背痛及是否接受化疗与预后有关,KPT-330 花费而年龄、转氨酶是否升高与预后无关。化疗病人吉西他滨联合组及单药组的临床受益率均得到提高,但两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中位生存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胰腺癌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在50岁以上。病因不明,吸烟与胰腺癌的发病有关。 2.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乏力、腹胀、黄疸等。 3.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阳性率高于CA125和CEA。CT及MRI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

微管形成实验测定LYP对HUVEC细胞在Matrigel表面形成微管结构的抑制作用。裸鼠接种ES-2细胞后尾静脉给予LYP治疗两周

微管形成实验测定LYP对HUVEC细胞在Matrigel表面形成微管结构的抑制作用。裸鼠接种ES-2细胞后尾静脉给予LYP治疗两周,观察药物对ES-2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裸鼠对给药方案的耐受性。CD34免疫组化实验测定LYP对ES-2肿瘤组织平均血管密度和平均血管直径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测定LYP对肿瘤组织内APN/CD13、VEGF、bFGF和TGFa表达水平的确认细节影响。 结果:MTT实验结果表明LYP能够有效的抑制ES-2细胞的增殖。LYP对ES-2细胞APN/CD13酶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同浓度下,LYP对APN/CD13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乌苯美司。相对于ES-2细胞,LYP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提示LYP对ES-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APN/CD13有关。流式细胞术实验和WeBcl-2抑制剂stern blot实验表明LYP能够降低体外培养ES-2细胞APN/CD13的表达水平。裸鼠接种ES-2细胞后尾静脉给予LYP,连续治疗两周,ES-2肿瘤的生长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LYP能够降低肿瘤组织APN/CD13的含量。与阳性对照药乌苯美司相比,LYP对ES-2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裸鼠对给药方案的耐受性良好GW3965,给药组裸鼠的体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为进一步研究LYP抑制体内ES-2肿瘤生长作用背后的机制,我们检测了LYP在抑制新血管生成方面的药理活性。MTT实验和台盼蓝实验结果显示在5-80μM浓度范围内,LYP对HUVEC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在该浓度范围内LYP对HUVEC细胞APN/CD13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LYP能够明显抑制HUVEC细胞的侵袭和游走运动能力。

根据肝硬化分级病理诊断标准将肝切除组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病人分为无肝硬化组、轻度肝硬化组和中重度肝硬化组,比较分析肝

根据肝硬化分级病理诊断标准将肝切除组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病人分为无肝硬化组、轻度肝硬化组和中重度肝硬化组,比较分析肝切除各亚组病人和肝移植病人的长期生存疗效。同时探讨肝功能Child-Pugh A级的单个小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结果:肝切除组病人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9.3%和71.8%,肝移植组病人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什么.6%和89.2%。肝移植组病人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肝切除组,而两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将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切除组病人分为无肝硬化组(n=44)、轻度肝硬化组(n=101)和中重度肝硬化组(n=96)。无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5%和92.5%;轻度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selleckchem分别为63.4%和85.9%;中重度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8.6%和50.4%;无肝硬化组或轻度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与肝移植组病人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中重度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肝移植组。此外,无肝硬化组或轻度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高于中重度肝Proteasome 抑制剂审查硬化组肝切除病人,而轻度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肝切除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肝硬化、无肿瘤包膜、肿瘤微血管侵犯和肿瘤中低分化是影响Child-Pugh A级单个小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不良预后因素;中重度肝硬化、血小板5cm和复发肿瘤血管侵犯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初次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8个月和复发肿瘤血管侵犯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后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