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检奶牛场混合感染较为严重,应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临床治疗应合理有效用药。”
“【目的】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与对硝基酚(p-Nitrophenol,p-N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的联合毒性效应,为评价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预试验确定的BPA、p-NP对泥鳅的最大耐Autophagy Compound Library分子量受质量浓度和最小全致死质量浓度,按等对数(常用对数)间距将BPA与p-NP分别设置5个质量浓度(BPA:4.8,5.8,6.9,8.3,10.0mg/L;p-NP:11.6,13.6,15.8,18.4,21.5mg/L)处理泥鳅,同时设空白对照(加蒸馏水),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条泥鳅,试验开始后,连续8h观察泥鳅的活动、中毒情况Selleck及体色变化,每24h统计1次泥鳅的死亡率,计算24,48,72和96h泥鳅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按BPA与p-NP单一毒性96hLC50值进行毒性1∶1的联合毒性试验,并采用Marking水生毒理联合毒性相加指数(AI)法评价2种化合物对泥鳅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24,48,72和96h时,BPA对泥鳅的LC50分别为8.31,8.0selleck激酶抑制剂2,6.95和6.43mg/L,p-NP对泥鳅的LC50分别为19.25,17.58,17.04和14.70mg/L。不同染毒时间下,BPA与p-NP对泥鳅的联合毒性作用AI均小于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AI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结论】BPA与p-NP均为高毒性污染物,且前者比后者的毒性更大;二者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作用,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拮抗作用逐渐减弱。”
“目的:分离鼠李科植物枳椇子种子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