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F13在小鼠痒觉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瘙痒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疾病,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会引起抓挠的欲望,包括外界有害物质引起的急性瘙痒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瘙痒。瘙痒感觉是在特殊的初级传入神经元(瘙痒感受器)被瘙痒刺激激活时开始的。瘙痒感觉由感觉神经元传递,瘙痒感觉神经元的细胞胞体与介导其他体感模式的神经元一样,主要位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作为各种有害刺激检测和传递的第一级体感神经元,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瘙痒产生的外周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周神经系统将皮肤的感觉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脊髓背角将其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测序结果表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高表达多种瘙痒相关受体和受体下游信号传递所需的离子通道。其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和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1)通道已被证明在多种瘙痒机制中作为下游信号传递所需的离子通道受体参与瘙痒产生和传递。TRPV1和TRPA1通道是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家族成员,被瘙痒介质激活后,可使包括钙离子在内的大量阳离子内流,诱导神经元兴奋,促进瘙痒感觉的转导。TRPV1和TRPA1通道在急慢性瘙痒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TRPV1和TRPA1通道的表达或功能发生改变时,对神经元兴奋和瘙痒信号的产生和传递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TRPV1和TRPA1通道的调节因子及其所参与的对痒觉的调节机制和意义的研究报道还比较有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13,FGF13)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同源性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homologous factors,FHFs)亚家族中的一种非分泌蛋白,缺乏胞外分泌信号序列,主要在胞内发挥生理作用,广泛表达于发育中和成人神经系统中。FGF13作为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调节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的功能,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微管稳定蛋白,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聚合和稳定微管蛋白的作用,对轴突和前导突起过程的发育至关重要,可调节神经元的极化和迁移。此外,FGF13在调节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FGF13在小鼠的小直径DRG神经元中高表达,提示FGF13在伤害性感觉的转导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此外,FGF13作为一种微管稳定蛋白,在DRG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后Trichostatin A生产商,可通过降低微管稳定性调节钠通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发挥减轻急慢性炎性疼痛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在外周神经系统中,FGF13通过与Na_v1.7的相互作用参与组胺依赖性痒。由于TRP通道在痒觉中的重要作用,且在前期研究中也发现FGF13可调节组胺依赖性痒,但FGF13对急慢性痒觉的调节作用是否与TRP通道有关系,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本论文将研究FGF13在急慢性瘙痒中的作用,及其调节TRP通道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在整体动物水平上利用行为学方法检测了DRG神经元特异性敲除Fgf13对小鼠急慢性痒行为的影响;然后检测了敲除Fgf13对TRPV1和TRPA1通道表达的影响;接下来利用电生理实验研究了FGF13对激活TRPV1和TRPA1通道引起的神经元兴奋性和通道电流的影响;最后探究了FGF13是否是通过调节微管稳定性从而介导对TRP通道的选择性调节作用,参与痒觉的发生机制。本研究将为瘙痒的致病机制及其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第一部分DRG神经元特异性敲除Fgf13对小鼠急慢性痒的影响目的:使用已构建好的敲除小鼠,研究特异性敲除DRG神经元中Fgf13对小鼠急慢性痒行为的影响。方法:(1)构建小鼠急性瘙痒模型:小鼠颈背部和脸颊皮内注射组胺(Histamine,His):100μg/50μl颈背部,100μg/25μl脸颊;氯喹(Chloroquine,CQ):200μg/50μl颈背部,200μg/25μl脸颊;化合物48/80:100μg/50μl颈背部,5-羟色胺(5-HT):10μg/50μl颈背部,给药后立即用录像系统记录30 min,并统计Loxp组和c KO组小鼠注射致痒物质后30 min内的总抓挠次数,以及每5 min的后肢抓挠次数,以抬后足搔抓给药部位并放到地上或舔爪记为一次抓痒行为。(2)构建小鼠慢性瘙痒模型:小鼠颈背部皮肤被毛后,用丙酮/乙醚/水(AEW)的造模方法构建慢性干皮症瘙痒模型,造模持续5天,每天在固定时间用录像系统记录1 h,并统计Loxp鼠和c KO鼠造模后1 h内的总抓挠次数,以抬后足搔抓给药部位并放到地上或舔爪记为一次抓痒行为。结果:(1)DRG神经元特异性敲除Fgf13小鼠急性痒行为学评价:在小鼠皮内注射组胺和化合物48/80后,与Loxp对照组小鼠相比,c KO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瘙痒行为减轻,表现为30 min内抓挠次数明显降低(P﹤0.05);在小鼠皮内注射CQ和5-HT后,c KO组小鼠与Loxp对照组小鼠相比,痒行为学无明显差异,表现为30 min内抓挠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DRG神经元特异性敲除Fgf13小鼠慢性痒行为学评价:在AEW慢性干皮症瘙痒模型中,与Loxp对照组小鼠相比,c KO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瘙痒行为减轻,表现为1 h内抓挠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1)行为学实验证明特异性敲除小直径DRG神经元中的Fgf13能够显著降低小鼠皮内注射组胺、化合物48/80诱导的急性瘙痒行为和AEW干皮症模型的慢性瘙痒。小直径DRG神经元中的FGF13在急慢性瘙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特异性敲除小直径DRG神经元中的Fgf13不影响CQ和5-HT诱导的瘙痒行为。第二部分敲除Fgf13对激活TRP通道引起的DRG神经元兴奋性及通道电流的影响目的:研究特异性敲除小直径DRG神经元中的Fgf13对TRPV1和TRPA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FGF13对激活TRPV1和TRPA1通道引发的钙信号、动作电位和通道电流的影响,探究Fgf13敲除对小鼠DRG神经元中TRP通道的影响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特异性敲除Fgf13对TRPV1和TRPA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2)在HEK293A细胞系中瞬时转染FGF13和TRP通道质粒后进行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实验研究FGF13对TRP通道电流的影响。(3)急性分离Loxp和c KO鼠的DRG神经元后进行钙成像和膜片钳电生理实验研究FGF13对激活TRP通道引发的钙信号、动作电位和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1)TRPV1和TRPA1在Loxp和c KO鼠DRG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发现TRPV1和TRPA1通道在Loxp和c KO鼠的DRG神经元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通过钙成像的方法研究Loxp和c KO鼠中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中TRP通道激动剂诱发的钙信号变化,结果表明:与Loxp鼠相比,c KO鼠小直径DRG神经元中对TRPV1激动剂辣椒素和组胺有反应的阳性DRG神经元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钙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Loxp鼠相比,c KO鼠小直径DRG神经元中对TRPA1激动剂福尔马林和氯喹有反应的阳性DRG神经元百分比和钙信号强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应用电流钳模式记录Loxp和c KO鼠中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中TRP通道激动剂诱发的动作电位,结果表明:与Loxp鼠相比,c KO鼠小直径DRG神经元中TRPV1激动剂辣椒素和组胺诱发的动作电位阳性DRG神经元比例显著降低(P﹤0.05),辣椒素和组胺诱发的动作电位个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Loxp鼠相比,c KO鼠小直径DRG神经元中TRPA1激动剂AITC和氯喹诱发的动作电位阳性DRG神经元比例和动作电位个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4)应用gap-free的程序记录瞬时转染FGF13U质粒和TRPV1、TRPA1通道质粒的HEK细胞的TRP通道全细胞电流,结果表明:与单独转染TRPV1质粒相比,共转染FGF13 U亚型和TRPV1质粒后,TRPV1通道电流密度显著升高(P﹤0.05)。与单独转染TRPA1质粒相比,TRPA1质粒与FGF13 U亚型共转染后,TRPA1通道电流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5)应用gap-free的程序记录Loxp和c KO鼠中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的TRP通道全细胞电流,结果表明:与Loxp鼠相比,c KO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TRPV1通道电流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Loxp鼠相比,c KO鼠的TRPA1通道电流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Fgf13敲除对小直径DRG神经元中TRPV1和TRPA1通道的表达均无影响。(2)Fgf13敲除能够明显降低小直径DRG神经元中激活TRPV1通道诱发的钙信号和动作电位,但对激活TRPA1通道诱发的钙信号和动作电位无影响。(3)Fgf13敲除能够明显降低小直径DRG神经元中TRPV1通道电流密度,但不影响TRPA1通道电流密度。第三部分敲除Fgf13对小鼠DRG神经元TRP通道的影响机制目的:探究了FGF13是否是通过调节微管稳定性从而介导对TRP通道的选择性调节作用,参与痒觉的发生机制。方法:(1)利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的方法,验证在Loxp鼠DRG神经元组织中FGF13与微管、TRPV1、TRPA1;微管与TRPV1、TRPA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Loxp鼠DRG神经元细胞后,分别给予微管解聚药和微管聚合药孵育后TRPV1和TMC3配制RPA1的通道电流变化。(3)通过在HEK细胞中过表达TRPV1、TRPA1和空载体腺病毒、FGF13野生型腺病毒、FGF13与微管结合位点突变腺病毒后,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其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1)FGF13与TRP通道的作用机制: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提示,在Loxp鼠DRG组织中FGF13与微管蛋白、TRPV1两者均存在相互作用;TRPV1与微管蛋白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TRPA1与FGF13、微管蛋白两者均无相互作用。(2)微管解聚药和微管聚合药对DRG神经元细胞TRP通道的影响:预先孵育微管解聚药秋水仙碱后,辣椒素激活的TRPV1通道电流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c KO鼠相似;而AITC激活的TRPA1通道电流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预先孵育微管聚合药紫杉醇后,辣椒素激活的TRPV1通道电流密度显著增加(P﹤0.05),与HEK细胞中过表达FGF13相似;而AITC激活的TRPA1通道电流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3)FGF13与微管结合位点突变后对TRP通道的影响:与过表达空载体腺病毒相比,过表达FGF13野生型腺病毒后,TRPV1通道电流密度显著增加(P﹤0.05),而organelle genetics过表达FGF13突变体腺病毒后TRPV1通道电流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过表达空载体腺病毒相比,过表达FGF13野生型腺病毒和FGF13突变体腺病毒后TRPA1通道电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在小鼠DRG神经元组织中,FGF13与微管蛋白和TRPV1蛋白两者均有相互作用,TRPA1与微管蛋白和FGF13两者均无相互作用。(2)FGF13通过稳定微管的作用,选择性调节TRPV1通道的功能。但不影响TRPA1通道的功能。

茯苓酸对DNA损伤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目前导致全球青壮年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TBI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学者们对GSK2118436生产商其病理学和生理学改变进行了研究,但是其潜在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继发性的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轴突的瓦勒氏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以及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大量研究已经证intravaginal microbiota实,识别这些过程相关的致病机理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此外,通过将有效、特异性和可控的生物活性剂递送到神经细胞靶标的策略,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TBI已经影响全球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不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医疗压力,更需要有效的药物治疗。TBI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疾MC3供应商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原发性脑损伤多为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但之后一系列神经生化过程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元受损等继发性的损伤是可以修复的。已上市的治疗TBI的药品基本已被纳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不仅是其缺乏循证依据,更重要的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有加重患者病情的风险。目前对TBI的临床特征和潜在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逐步研究发现了新的治疗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已上市药品新的药理作用和新的化合物对脑创伤后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但临床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前研究和I/II期试验中的有效性有限。在过去三十年中,有超过30项用于治疗TBI药物临床试验均以失败结束。②研究目的与意义。TBI已经影响全球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不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医疗压力,更需要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为止,尽管学者们开发了很多药物,包括神经修复剂、抗氧化剂等药物,但是依然没有一款药物能完全达到有效的治疗,且其容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复杂的继发性脑损伤级联反应由多个因素影响,已上市的药品仅能从单一因素去发挥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PA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脑血流的作用,能从多个方向协同发挥其保护神经元细胞的作用,或许能展现出比其他药物更优的治疗作用。③主要论点与论据。通过建立神经元损伤细胞模型和脑损伤大鼠模型,检测LDH、8-OHdG水平、凋亡染色、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水平、细胞裂解液中ATP水平、ROS检测、线粒体功能,研究了茯苓酸对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PA通过抗氧化性、维持线粒体功能和预防DNA损伤的作用,通过PGC-1α/SIRT1通路预防和保护DNA损伤,进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④创见与创新。由于TBI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对其研究十分有限。虽然原发性损伤是不可逆的,但是继发性损伤是可以挽救的。因此,在脑创伤后的一段时间是治疗的重要时机,这一段时间是神经保护剂的应用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基于脑损伤目前没有直接对症的药物上市,本论文建立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考察PA对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细胞和动物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分子机制,为寻找潜在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的候选药物提供支撑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损伤的修复或保护作用,将来会有助于对TBI患者提供更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减少病死率,并改善预后。对于TBI研究的药物大部分仅能对某一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或者单一机制有抑制作用,且缺乏长期疗效的研究。目前本研究也仅仅局限在PA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加上继发性损伤的复杂机制,今后对PA的研究中,还应该做到以下3点:(1)选择多种损伤机制或对多种组织类型进行研究,更好的验证其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2)选择合适的脑创伤动物模型,以便较好地模拟人脑创伤的病理生理过程;(3)不仅要研究PA的近期疗效,还要研究它的治疗时间窗、是否具有长期疗效以及能否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等。⑥历年获奖情况。无。

间歇充气压力泵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压力泵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间歇充气压力泵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主要观察指标是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4天的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复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LEE011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omedical technology术后共10例患者发生下肢Dselleckchem SAHAVT,均为无症状性DVT,且超声检查发现这些DVT均未导致所在深静脉管腔完全闭塞。观察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复查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间歇充气压力泵可降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并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肿瘤治疗电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背景]肿瘤治疗领域缺乏高效、安全的非侵入式治疗方法.近年来,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ield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技术,通过释放中频、低强度的交变电场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引发的副作用较小.[进展]目前TTFields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包括脑胶质瘤、间皮质瘤、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及胃癌等.TTFields通过向生物分子施加生物物理力,扰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抑制其生长,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研究TTFields在肿瘤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搭建不同电极和交变电场发生平台,在体外研究TTFields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研Colforsin分子式究发现TTFields干扰细胞分裂、DNA修复、自噬、细胞迁移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生物学过程,也影响血脑屏障、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等肿瘤微环境.[展望]本文回顾了近年来TTField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用于体外研究的电极设计和电场发生平台,及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然而,TTFields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评估其对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butyryl-camp-bucladesine.html能够自我更新genetic test的非肿瘤细胞和终端分化细胞的影响,以减少可能的副作用.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提升TTFields的治疗潜力,为更多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可能性.

雷珠单抗早期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比较雷珠单抗早期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与单独使用雷珠单抗IACS-010759使用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02/2023-02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中心首次确诊为RVO-ME患者62例64眼。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GSK1120212 IC50组:单药治疗组32例34眼只接受雷珠单抗治疗[3+按需(PRN)方案];联合治疗组30例30眼先注射雷珠单抗1次,3 wk后使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1+DEX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R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层面的黄斑区血流密度(MVD)、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药物注射次数及总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wk, 3、6 mo及末次随访,BCVA、CRT、DVC层MVD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均P<0.05);治疗6 mo及末次随访,两组间BCVA及CRT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治疗6 mo时联合治疗组BCVA字母数增加最明显。治疗后3、6 mo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DVC层MVD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的FAZ面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治疗组在注药次数和总花费方面均低于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高眼压和白内障进展发生率略高于单药治疗组,但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雷珠单抗早期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RVO-ME与单独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相比,在长期随访中发现能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并且可有效减少注药次数及治疗总费用。CRT和DVC层MVD是评价RVO-ME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诊断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价值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ACI)的价值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CI将其分为合并组(n=102)和未合并组(n=55)。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合GSK2118436浓度并糖尿病情况、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尿素氮,同时收集合并组患者的ACI家族史、梗死部位、梗死体积、梗死类型。检测所有患者HMGGenetic researchB1、Lp-PLA2、NLR。合并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亚组(n=41)、中度亚组(n=32)、重度亚组(n=29)。比较合并组和未合并组HMGB1、Lp-PLA2、NLR,采用ROC曲线分析HMGB1、Lp-PLA2、NLR诊断高血压患者合并ACI的价值,比较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一般资料、HMGB1、Lp-PLA2、NLR。结果 合并组HMGB1、Lp-PLA2、NLR高于未合并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MGB1、Lp-PLA2、NLR诊断高血压患者合并AC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892、0.91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69μg/L、156.02μg/L、3.11,灵敏度分别为0.657、0.853、0.931CH-223191纯度,特异度分别为0.818、0.764、0.891。中度亚组HMGB1、Lp-PLA2、NLR高于轻度亚组,重度亚组HMGB1、Lp-PLA2、NLR高于轻度亚组和中度亚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ACI患者HMGB1、LpPLA2、NLR明显升高,HMGB1、Lp-PLA2、NLR对高血压患者合并ACI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

目的 总结本中心导管射频更多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入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六医学中心单术者组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97例,完善相关检查。采取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方式,根据应用不同直接口服抗凝剂分为达比加群组(125例)和利伐沙班组(72例),术中根据初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值应用自制公式给予相应剂量普通肝素,记录ACT达标时间和达标率,观察围术期出凝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及左心房前后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ACT基础值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149.73±23.52)s vs(157.91±24.58)s,P=0.032],Patient Centred medical home达比加群组首剂肝素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0.71±0.12)mg/kg vs(0.65±0.13)mg/kg,P=0.031],达比加群组15 min ACT达标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60%vs 74%,P<0.05),继续按公式补充肝素后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45 min ACT达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86%vs 88%,P>0.05)。达比加群组术中肝素总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0.99±0.30)mg/kg vs(0.85±0.31)mg/kg,P=0.009]。利伐沙班组1例心包积液,达比加群组1例术后次日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外科手术治疗,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术中根据初始ACT值代入公式个体化应用普通肝素抗凝,可快LY-188011作用速使ACT达标,提高抗凝效率。

髂静脉支架突入下腔静脉对另侧髂静脉血流的长期影响

目的 在髂总静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中selleckchem Dinaciclib,血管支架常需突入下腔静脉以达完全覆盖病CP-690550变段。该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支架突入下腔静脉对对侧髂静脉血流的长期影响。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将12只比格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A、B两组,均于左髂静脉置入血管支架,突入下腔静脉并覆盖对侧髂静脉开口。A组分别在术后3及12个月行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价对右侧髂静脉通畅性的影响。B组和A组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行病理检查,观察右髂静脉开口处支架内膜覆盖情况。结果 术后多普勒超声及影像学检查提示:A组术后3个月多普勒超声提示对侧髂静脉开口处无狭窄性改变,术后12个月多普勒超声提示对侧髂静脉开口处有狭窄性改变。A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右侧髂静脉均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及狭窄;病理检查提示:B组术后3个月取出支架见右髂静脉开口处有部分内膜覆盖;A组术后12个月右髂静脉开口处截面积狭窄率大于60%。结论 在髂静脉支架遮挡对侧髂静脉状态下,随时间延长,对侧髂静脉血流速度发生改变,且对侧髂静脉被支架增生内膜覆盖,引起对侧髂静脉开口明显狭窄,具有血栓形成的潜在风dilation pathologic险。

TDP治疗仪联合水胶体敷料在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TDP治疗仪联合水胶体敷料对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局部疼痛、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医院行PICC置管的64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2例Selleck。两组置管期间均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加用水胶体敷料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DP治疗仪干预,持续干预5 d,并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局部疼痛程度、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生命质量。结果 干预5 d后,观察组局部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两组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www.selleck.cn/products/wh-4-023.html知功能已经评分均高于置管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P治疗仪联合水胶体敷料可减轻肺癌PICC置管患者局部疼痛程度,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气体对比剂在胃癌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气体对比剂对于胃癌患者CT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303例胃癌患者,根据使用的对比剂将其分为气充盈组143例和水充盈组160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APR-246核磁自评估患者轴位AZD8186供应商CT图像胃扩张充盈程度,对其进行主观评分分级,并比较2组患者图像质量评级。CT轴位测量胃底、胃体、胃窦正常胃壁厚度,比较2组患者正常胃壁厚度(<5 m已经m)。结果 2名医师对水充盈组CT图像质量评级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气充盈组为0.78。气充盈组轴位CT图像质量评级明显优于水充盈组(Z=-8.979,P <0.001); 2组胃底、胃体及胃窦正常胃壁厚度(<5 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相对于水对比剂,气体对比剂充盈胃腔图像质量更佳,尤其对胃窦充盈效果优势更明显,可广泛应用于临床。